创业就是一场马拉松。
在这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清醒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跑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简单方法。顺带的,越来越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加入到跑马拉松的行列,马拉松成为创业、投资圈的新时尚。
创业者:通过跑步开启新的一天
可穿戴设备公司华米科技的北京总经理王辉就是其中一员。刚开始时一切总是不太容易,后来跑步已经成为了他生活、工作中的一部分。
王辉的第一个马拉松差点没跑完。那是2014年北京马拉松,跑到20多公里时他腿抽筋了。志愿者帮他按摩时看出来他精疲力尽,劝他坐车回去。王辉特别沮丧,但坚持说你再帮我按按,我再试试。剩下十几公里王辉连跑带走,最后花了5小时28分到达终点。
“我当时跑完以后真的感动,热泪盈眶,真的是流泪。”现在回忆起来,王辉仍然特别激动。
平日里,王辉选择用跑步来开启新的一天。早上7点到8点是王辉的跑步时间,空气好就去室外,空气不好就在家里的跑步机跑。跑完后洗澡,换衣服,再稍微整理一下发型,昏昏欲睡的状态马上没有了。“无形中这个运动本身给你自己一种暗示,为了全新的一天做好准备,有一种进入这个状态的仪式感。”
王辉对我说,跑步的时候是一段特殊的时间,完全属于自己,有借口不去看手机,可以听听歌,或者边看一集《人民的名义》(如果在跑步机上的话),一些关于产品的想法也会在这时候蹦出来。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和跑友约跑时,能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有时候王辉会随便聊聊,做个面试,或者和跑友聊聊华米做运动手环。
王辉最初跑步是为了健康。在开始跑步之前,他身体各项指标都不是太好。但从2012年跑到现在,他完全告别了亚健康状态。通过跑步,他也在不断测试、改进自家生产的小米手环和华米智能手表。
可穿戴设备是这家公司的核心产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华米科技北京分公司130多名员工中,有一半以上员工都热爱运动。“如果对产品有争议,通常是经常运动体验产品的人会赢。”一位员工说。
华米科技产品经理王琨琛和广告部项目经理吴雯雯甚至已经过了跑马拉松的阶段,一个玩起了铁人三项(天然水域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一个开始了越野跑。
王琨琛通常是早上健身、晚上跑步、周末长距离跑步或骑车,这让他的生活变得十分规律。对运动的热爱也让他在应聘时感觉和华米科技“相互吸引”。
吴雯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念书时就在华米实习,毕业后留在了这家公司。读大学时她马拉松就跑出了3小时49分的成绩。她还曾经8小时跑完北京四环,全长70多公里。因为运动,吴雯雯的心态变得特别阳光。“也瘦了很多”,一位同事补充说。
健身房和健身卡、定期活动已经是很多创业公司的“标配”,华米科技则有一些额外福利,比如每年拿出一定费用给员工,报销参加比赛的报名费等。市场部原本不爱运动的万蕊也在不久前完成了她的第一次马拉松。
体育赛事运营商“跑哪儿”CEO常春与他的合作伙伴田同生、投资人毛大庆也结缘于马拉松。
年过六旬的田同生被网友封为“马拉松传教士”,万科地产总经理郁亮等企业家都是受他的影响才开始跑步。在一次波士顿马拉松赛前,田同生经国际教育机构小马过河创始人马骏认识了常春,请毕业于美国春天学院的常春帮他安排一些其他赛事。在田同生的影响下,常春开始跑马拉松。
田同生发现,很多人想去全国、全世界跑马拉松,但报名或是安排行程特别麻烦,应该有个机构帮他们作安排。于是就拉上常春做了“跑哪儿”。现在跑哪儿的业务主要有帮参赛者报名,安排机票、酒店;为中国办赛者提供技术服务;在云南丽江、福建土楼等景点举办具有特色的马拉松赛事。
他们的投资人前万科企业集团高级副总裁、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与田同生很早就认识,现在他们的办公地点,就在优客工场的一个项目中。
投资人:投资就像跑步,自律很重要
在这些精英人士的身上,我们总能发现一个共同特质——自律。马拉松不是那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能完成的项目,只有坚持运动的人才能跑到终点。
“运动本身是反人性的,所以你要非常自律。”现任新美大产业基金投资经理的李雨萌告诉我,她每天6点到7点会去跑步,周末飞到某个城市跑马拉松,常常是跑完比赛匆匆洗个澡退了房,饭也没吃就直奔机场,在机场吃饭、写周报。她开始跑马拉松赛事以来,三年没有一次退赛;去年一年,她跑了13场。
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后,李雨萌进入一家做商业地产的央企,开始跑步。地产业是最早掀起马拉松潮流的行业,以万科为例,万科要求企业高管不能有脂肪肝,并参加马拉松运动。在郁亮、毛大庆和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的带动下,马拉松得以进入大众视野。
李雨萌跑步的习惯并没有因为她离开地产行业进入风险投资而停止,跑步已经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对她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投资是需要自我驱动的一项工作,人们根据投资者所投项目的结果判断他是否成功,而没人关心他看了几个项目。但多看项目总是必要的,自律这时候就显得很重要。
去年在顺为资本工作时,李雨萌看了300多个项目,每天见很多人,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判断这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心很累的”。跑步成了这种快节奏工作中的一个调节。她的按小时来做出一天的工作、生活安排,有了一小时跑步来“放空自我”,她会变得更加精神,晚上继续工作。
进入顺为资本后,李雨萌继续带领身边人跑步,顺为资本的12名投资经理中有3人就在跑马拉松。在李雨萌看来,相比传统行业,投资圈的人偏年轻,健康问题还没受到足够重视,跑步的人还不算多。
左驭资本的唐小丹开始跑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减肥。从2014年到现在,他减了40多斤。但他是“马拉松抗拒派”,认为最舒服的跑步距离是5-15公里,而马拉松是“过犹不及”。偶尔,唐小丹会参加半马。
跑步时,唐小丹曾想通了消费升级中的一个问题。
唐小丹做的是旅游行业的产业投资,旅游景点的淡旺季问题一直难以解决。移动着的嘉年华业务可以解决景点旺季的供给问题,但随着主题公园供给越来越多,这一模式也出现了问题。不过伴随着嘉年华市场的饱和,有表演、小吃等业态的“市集”或许更有机会,这种市集可以开在商场中、书店中,或是景点边。
想完这些,唐小丹才意识到他已经跑了40多分钟。
“在左驭资本,大家都有运动,没有一个胖子。运动确实是个很好的方式,有时候你会碰到这种情况,你很累,睡眠不足,但是你马上又睡不着,这时你去跑两圈或者去游个泳什么的,其实是个很好的方式。”唐小丹极力向我推荐,跑步是最简单、最好实现的一种运动方式。
针对创业者和投资人,运动社交平台咕咚创始人申波在成都和深圳举办了“创业跑”项目,通过与孵化器合作,两场比赛分别吸引了400、800名“圈内人”。“给大家制造一个相互交流的场景,以前是在室内,户外的话,大家会更有新鲜感和交流的欲望。”申波对我说。
“创业需要你投入全部的精力,所以压力也很大,身体不好怎么能够坚持做下去呢?”创办咕咚后,申波也开始跑步。创业七年,他感觉通过运动,创业后几年他的身体状况好了很多。
谁在跑马拉松?谁在办马拉松?
相比“周末去逛个公园”,“一起去跑个马拉松”的格调看起来高出很多。马拉松如今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统计,2016年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达328场,是2011年的近15倍。参加比赛的总人次全年近280万,是2011年的近7倍。
这一变化不是偶然,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首先,在收入提高、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
其次,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田径协会据此变革了管理模式,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降低了准入门槛。商业限制少了,创业者纷纷投身体育行业,为人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便利。
第三,媒体与社交软件的传播作用。潘石屹等商业大佬的跑步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开始进入人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软件的发展,晒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周围朋友很容易受其影响。
常春将“跑哪儿”社群的用户分成几类,一是引领生活方式的大V,比如参加过波士顿马拉松的前央视主持人郎永淳。有一次郎永淳妻子生病了,康复后也想去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根据她的身体状况,跑哪儿就服务郎永淳一家人参加了该马拉松赛前的5公里比赛。
还有企业家和高管,由于长江、中欧商学院有马拉松文化,他们会乐于参加马拉松赛事,这是马拉松跑者的重要组成人群。
跑步组织“550乡村马拉松”的创始人刘春艳就是在上海交通大学读EMBA时开始跑马拉松。现在,她已经为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提供特色马拉松比赛服务,带他们去美景优美的地方跑马拉松,费用自理。
另外,很多遇到职场危机的中年人士也开始跑马拉松,希望能通过锻炼恢复到健康状态。全职妈妈和知识女性人群中,马拉松文化也在蔓延,各种个性化马拉松正在增多。
政府对马拉松运营权限的逐渐放开让商业机构得以承办这些马拉松,独立运营IP。申波告诉我,政府对马拉松运营权限已开放很多,地域性马拉松所有权属于地方政府,运营权都在商业机构手中。非地域性的,所有权属于各商业机构,如咕咚举办的10公里“城市微马”有自己的品牌和IP。
但是,办一场马拉松并不轻松。申波说,当参赛人数超过3万,运营成本至少在500万到1000万左右。“城市微马”单场成本也在100万以上。任何线下赛事,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按参与人数配备医疗、安保,准备旗帜、拱门、舞台等物料,同时还需要和各个政府部门协调时间、场地等。
尽管如此,其中仍有很多商机。已经在体育行业深耕了7年的申波认为,行业已到了爆发前夜,“美国的体育产业占整个国民GDP的2%,中国才零点几。赛事的商业化也很简单,报名费、广告赞助就是马拉松的主要商业模式。北马一场马拉松一年收入接近一个亿,有冠名招商,有电视转播。”
就像硅谷的健身达人,盯着卡路里的消耗量、运动时间和某个动作的重复次数,用完成一个又一个KPI的心态去健身。在中国,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也注意着跑步时长、距离、速度和心率,像完成一个又一个项目似的去参加马拉松。
马拉松和创业、投资类似,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成功。这或许也是他们热衷于这项运动的原因。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王玄璇
来源:凤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