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摄影俱乐部的七八个朋友动身造访了网上称为”京郊最美图书馆”的篱苑阅读空间。本帖照片出自我和骆大师之手,拍妹子是骆大师的擅长,大长腿美图皆出自他的相机。
交通方式:篱苑书屋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交界河村智慧谷,离城约80公里
自驾:京承高速第14出口出——京密高速——雁栖湖联络线——范崎路——交界河村
公交:怀柔县城于家园乘936支路交界河站下车,步行15分钟
篱苑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建筑教授李晓东的第三个公益建筑项目,前两个分别是云南丽江玉湖完小和福建平和县桥上小学,简单介绍之,对理解篱苑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有所帮助。(图片均来自网络)
【丽江玉湖完小——资金来源基金会赞助,个人出资,社会筹集资金】
丽江玉湖完小是2003年动工并落成的希望小学,吸收并打破传统的纳西四合院建筑的布局,创造性地以一端的一棵古老的枫树为中心,采用“z”形布局,并将院落一分为二。其一为学校内院,被两个教室单体和农田所界定,另一个公共院落则是由其中的一个教室单体,社区中心和洛克故居的外墙共同围合而成。李晓东的这个项目先后获得了6个建筑类奖项。
后续:项目完成后受到一些对设计师作品过于理想主义的质疑:“玉湖完小不过是设计了一座建筑师心中的“乡土建筑” 由于很多结构和形式和当地气候条件格格不入,完小翻修率很高 。”建筑中使用太多轻薄的木构架和格栅,最后被大风吹毁。有造访过该小学的网友称:因为负担不起维修费用,建筑在2008年左右已经废弃。
【福建平和县桥上小学——耗资82万,其中25万为新加坡华侨资助】
2008年动工,次年落成的福建平和县崎岭乡下石村桥上小学,是“一座跨越溪水连接两个土楼的桥。”这个小学只有两个教室,一个小图书馆。“整个建筑采取钢桁架结构,运用朴素的现代建筑语言表现出对乡土环境的尊重。”建筑从选址到设计超越了小学教室的功能本身,巧妙地解决了交通联系问题,为村落提供了可供交流的公共空间,形成了具有精神凝聚力的场所。
后续:2011年《厦门晚报》登载文章揭开了该建筑项目的某些困境:“这座建筑的大多数功能恐怕都停留于纸面。” 文章表示这个作为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公共空间”,平时很少开门;而且它连接的两座土楼基本上废弃,附近很少住户。“桥头广场修得虽好,却空无一人,怎么看也不像村子‘交流的中心’”。
灵感爆棚的建筑师
2010年10月,建筑师李晓东来到交界河村探友,周边环境触发其创意灵感,产生为该村设计书屋的想法。李晓东亲自为图书馆选址,香港陆谦受信托基金和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出资百万,众多海外华侨出资捐书。
篱苑的设计构思旨在“与自然相配合,让人造的物质环境将大自然清散的景气凝聚成为一个有灵性的气场,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清境”。
建筑数据:长方建筑体,长30米、宽4.35米、高6.3米,总建筑面积约为170平方米,局部二层,主体结构采用方钢作为主要结构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室内采用合成杉木板。
设计师还引入了数万条当地村民常用的柴火棍,将它们布置在玻璃幕墙后以形成篱笆。“木棍会吸引鸟儿前来做窝,粪便和泥土混在一起就有植物附着生长,这样书屋会随四季更迭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完全和村庄景观融为一体、共同呼吸。”李晓东描绘的自然主义建筑理想,确实很诱人。
现场体验感受:看上去很美,细节有待推敲
依山傍水的绿色河谷中突出出现一个简洁的现代派建筑,视觉上难免产生对比的小震撼。篱苑图书馆冷僻地坐落在群山之中,在习惯间歇性厌倦当下的城市生活,永远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城里人看来,这个乌托邦传说一样的图书馆被赋予了太多的想象空间。
摄影师是最会骗人的。当我拍图书馆全景的时候,我会刻意去掉或者弱化画面中影响美感的元素,比如流经图书馆一侧的小河像北京郊区大部分的自然河流一样水质糟心,不忍细看。
图书馆像一个低碳乐活理念的彻底追随者,无任何电力因素介入,因此也没有供暖供热甚至照明。图书馆日出而开,日落而闭,顺应自然光线的脚步。
听起来很美,不是吗?但是这样必然导致现实中的某些尴尬。玻璃钢外的木棍分布的疏密决定了室内接受光线的强弱,据我的观察,木棍形成的屏障透光大过遮光,在一天中的某段时刻,靠墙而坐的人会遭受阳光的直射,在冬天或许是福,如果是夏天的话你会想仓皇逃窜。
另外整个图书馆建筑只有两扇门,为数不多的玻璃窗被设计成死窗,无法打开。我去的那天只有位于一层的大门是敞开的,二层的偏门紧闭。图书馆内部近乎一个封闭空间,空气流通不畅,进馆5分钟后开始有呼吸憋屈和闷热反应。在这种环境下还能静心看书成了一种挑战。强调自然生态主义的设计导致了图书馆冬冷夏热,不过室内我看到有嵌在地板里的炭火坑,冬天如果使用不知效果如何。
图书馆的功能跟它的设计一样走向极简主义,它似乎只关注“看书”这个最基本功能,除此以外概不负责,包括上厕所。据说最近的厕所在附近的村子里,徒步要走20分钟以上,可想而知图书馆周边的小树丛里会是怎样的一种况味。这里也不贩卖任何饮料食品,饿了可以爬上附近的山头找野果充饥…
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图书馆也是由基金会资助而建成,至于完工开放之后的维护和管理,似乎再次遇到前文所述的两个公益项目的困境。
据称现在图书馆由交界河村委会代为管理,由不同的村民轮值。我们去的那天是一个村民大妈,没有制服,完全便衣打扮,时隐时现,只听她说过两句话:“不要一直拍个不停,随便拍几张就行了。”“刚才用鞋套的请交一块钱。”在馆里没呆上几分钟,大妈又没影了,或许地里的庄稼才是她最关心的。
图书馆到底是为谁而建?刘晓东教授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实验作品本身而对作品的使用者和受众不甚关心。如果我是交界河村的村民,我可能不爱去图书馆看书,更希望它变成一个旅游景点项目,在不违背图书馆建筑风格和理念的前提下,完善相关设施,在周末和节假日吸引城里来的人,从而经济上有所获益。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种种原因造成篱苑图书馆已经偏离图书馆的本义,它被定位成自然环境里一个适合参观拍照的人文建筑。它的价值在于人们受到网上图文的蛊惑,不远百里而来,在图书馆里坐20分钟,翻3-5本书,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蛊惑更多的人来此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