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就像旅行一样

        简历的最后一句,骆勤是这样结尾的:“一言以蔽,深受互联网技术毒害,疯狂的web爱好者,试图以音乐文字淡之,不可自拔。好奇心,心有余;求知欲,壑难填。”言语间透着几分豪气和洒脱让人羡慕。走近web爱好者骆勤,走近工科男,也走近我们无比熟悉的互联网。

        学过程序语言的人还记不记得第一次打开程序软件,写下第一行代码的情形?心情微微起伏而激动,手指轻颤按下Enter键后,“Hello,world!”跳了出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Hello,world”带来的新奇和未知感不断吸引着自己在冗长代码编写的路上越走越远并乐在其中。

         骆勤就是这样的人。

        07年刚入大学,骆勤加入了民大在线技术部。行政6楼的办公室成了他的驻地,这里诞生了各类专题网站,也见证了一个web爱好者靠努力和坚持,一路攻城拔寨,高歌猛进,冲进梦想之城的腹地。

 

        Hello,world!

        大二暑假,骆勤留在学校,为网站设计忙碌着。“09迎新专题网站”在暑假就要上线并投入使用,从前台设计到后台运行骆勤都尽量追求细节上的突破,他把平时掌握到的前沿技术、设计理念、用户体验能用的都用上了,不想留下遗憾,也不能容忍自己的粗制滥造。

        在他的日志中曾经写道:“时常因为几行代码冗长而一再修改,不喜欢繁琐生硬复杂的算法,懒故把它们精简到极致,懒得有技术含量,是美德。”点开迎新专题网,“09fresh”的后缀名简洁形象,版面结构简洁清新,新生互动区里,注册了的用户可以直接通过QQ临时对话进行交流,这个简单的链接背后是无数次代码的修改和程序的调试,跳动的代码在敲击键盘的过程中哼唱着歌谣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网页。

        高校团委管理系统OA系统也在这个暑假进行着,骆勤在电脑前有时一坐就停不下来,打开电脑开始工作时天还是黑的,等做完一部分网页再看窗外时发现天已经亮了。面对这些压力他总是笑得很坦然,“不想拖着项目也不愿意看到项目有太多瑕疵,当时就只想做好。”

        点开武汉大学汉语成语教学资源库的网页,古典氛围盈荡开来。从09年10月持续到2010年5月的网站开发,为骆勤打开了一道通往互联网的高速路。技术上的要求自然是不必说,一方面他通过之前积累的知识进行开发,另一边还得不断结合新学习的设计语言,这个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当时骆勤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

        早晨有时把电脑关了,往脸上拍拍冷水清醒一下就赶着去上课,骑着自行车穿过人流的时候,他在心里盘算着今天需要完成的进度和当时尚未完善的地方。在武汉大学做完项目汇报的路上,他就倒在车上睡着了。

没有人要求网站要做成什么水平,骆勤始终追求着完美,想起那段日子他说到:“自己这道坎是第一道坎也是最后一道坎,没有人要求你自己也会给自己提要求。”当时负责网站的老师很欣赏这些做后台研发的学生,他曾经和骆勤谈过,“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乐在其中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骆勤轻笑着告诉我们,“老师的家里收藏了很多互联网专业书籍,让我们随便挑,想看就来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我的幸运”。

        打开民大各类网站,新闻网、英文网、南湖思政网、青年网、各院系网站、办公系统、各种专题……似乎都留有骆勤参与开发和设计维护的痕迹,只是网页中能搜索到他的词条极少,作为幕后技术男,用低调来形容骆勤并不为过。骆勤体会最深的就是做技术方面的取得一点小成就会比较容易浮躁,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才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做得更好,正如乔布斯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那般,用长远的视野和踏实的求知为自己打好基础。“学校只是提供一个平台,能在平台上走多远自己才是主角,无需担心对手多强大,强者自强。”

 

        焦点、比特最好的回忆

        也许你曾经听到过焦点网络,却很少能够真正见到这个团队的成员,他们是民大各类网站的技术支持,把民大各种网页拉到最下面,四个方格简单的标志后面写着“技术支持:焦点网络”。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焦点网络的招聘网上是这样写的:对web开发深深沉迷,愿意为此付出全部心血。在大学里,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全凭兴趣和彼此的信任做着纯粹的事情,是一件非常快乐也利于成长的事。

        焦点网络和比特工场,有骆勤最好的回忆。作为焦点网络的团队主管,骆勤说:“四年来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和他们一起成长,带出来了一批人,他们现在做得比我们当时还好,这是最开心的事。自己做得好是不够的,我更愿意看到团队的东西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比特工场成立于2010年,作为比特工场的创立人之一,骆勤对这个团队的成长一直都充满信心。每一个人都能独当一面并乐在其中,成为校园网络技术支持的又一新支柱。

        焦点网络、比特工场占据了骆勤大学四年很大部分的生活,团队带来的影响力持久而富有生命力,对每一个团队创立者来说,最为欣慰的事情莫过于团队在不断生长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此时的骆勤笑得真诚而骄傲,因为这里有他最好的回忆。

 

        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的《青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选择“百度”作为公司名称的由来。05年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至今,“百度一下”中的“百度”也从名词转为动词,成为中国搜索引擎的代言人,构建起web2.0时代独领风骚的一角,“用技术改变世界”的理念也被广为认可。骆勤大三暑假末在百度实习,后来签约百度。结缘百度,一切似乎顺理成章,这个过程就像“众里寻他”般让人着迷。

        百度延续了硅谷创业精神的文化价值,对人才的渴求和自由开放的氛围让人羡慕。“实习生和正式员工并没有太大区别,不用担心被隔离在核心技术之外,我想百度更鼓励的是让每一个人去做的就是核心技术。”谈到在百度的实习生活,骆勤想要分享的东西太多,一群同样年轻的人,做着自己疯狂投入的事情,充满了乐趣和挑战,那里是软件工程师的乐园。

专注于搜索的百度在音乐搜索上也别具一格,“百度ting!”就这样走进我们的视线。五月初正式进入内测阶段后,“正版+免费”的音乐社区分享模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

        这些,和骆勤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抬眼看戴着黑框眼镜沉稳淡定的骆勤说起这段经历时,一切都不能只用幸运来形容。          

        每一个进入百度的新人都有一个导师,给予新人最快的成长。骆勤的导师刚好就是“百度ting!”项目的主管,加入这个项目开发团队,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做着最酷的互联网产品。这群web爱好者享受着用技术改变世界,技术改变生活带来的巨大成就感,探索新的技术,和中国的互联网共同成长着。“都是一群不安分的人,愿意挑战新的东西,永不满足现有的框架,大家齐肩作战,充满了吸引力,换做是你也愿意过来,不是么?”笑着说完这些,骆勤双手枕着脑袋靠在椅背上,似乎等着看我们羡慕感叹的样子。

        回过神来的时候,他却有些小小的遗憾,“在公司呆着的时候很想回学校,很怀念在学校和朋友们一起的感觉,在学校就好好享受校园的时光吧。”也许是临近毕业对校园生活的不舍,也许是突发的感慨,对于骆勤来说,大学最后一年在百度的时光带给他的不仅仅只是一个offer而已。对于互联网的热爱,对于新知识永不停歇的求知若渴,会让他在web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好。

 

        他的国

        你年少时是否曾梦想成为国王?长大后你是否还会继续这个英雄梦?有些人心里没有很多东西,哪怕是穿过内心的深处挖到肝里也没有。                                                         

——《他的国》韩寒

        大学四年,用什么来诠释最为合适?所有的字眼在躁动亦暗哑的土地上和深具思想却苦囿现实的年轮里都显得单薄冷漠,什么可以顶天立地,并烛照未来?是做自己的国王并为这个英雄梦奋力前行,那么他一定是步伐坚定面容虔诚的。

        互联网是个神奇的国度,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投身于此,并乐在其中,用科技改变世界,用技术改变生活。百度梁东也曾经说过:“即使离开百度,我现在依旧信仰互联网,信仰中国。”能用信仰来表达的情感是多么诚挚又让人欢喜,一直很疑惑这些狂热的web爱好者们沉浸于互联网的世界不能自拔,调动自己所有的激情和智慧为之付出的动力源自何处,单是这种狂热的态度就让人惊喜。

        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都是自己的国王,清晰的认识到所热爱的事业并投身其中,意气风发,青春逼人。很羡慕像骆勤说的百度中的工作氛围,也被他对互联网的一贯的专注热情的态度而感染。

我们需要做很多选择和努力,总有那么一两个选择是关键的,在这里很难告诉你是选A还是选B。但最终我们要选择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以及一种价值体现,一种真正可以把自己的岁月、热情、才华与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一种可以从物质得到升华的价值体现。

        现在才发现,大学四年,这里是一个关于他的国的故事,也是关于你的国的故事。